我们都知道客流是人们为了实现各类出行活动,借助各种交通工具形成的有目的流动。是一定时间内某一运输路线路段上一定方向的旅客流动,包含流量、流向和流时等要素。那么,景区客流量如何统计的呢?以下和小编来看看吧。。
我们先来看看,国外的是如何进行统计的。
1)预约制:为预防景区人满为患,景点会采取提前预约的参观方式来控制人流量,有的景区甚至采取实名制预约来防止黄牛倒票。以著名景点马丘比丘为例,采取实名制预约的方式来控制人流量。如果没有预约,绝对不允许参观。一般旺季至少要提前一周才有可能预约成功,即使在淡季也要提前两到三天预约才能参观。
2)双限措施:采取限制人数、限制参观时长等。就好比马来西亚。为了避免拥入塔内人数过多的情况出现,参观双子塔的游客一般提前半小时分批领票,票面上注明进场时间和参观的时长等。除了限制人数外,每个人参观的时长会限制在15分钟以内。
3)采取通票制:如罗马,通票一般分为“一票多地”和“一票多日”两种。“一票多地”是指一张通票可以参观多个景点,当游客发现某景点人数太多时,可以先去其他景点。“一票多日”是游客如果发现景点游客较多,则可以选择“改日再来”。
国内的话,也是差不多的提高门票价格,限制门票数量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、增加旅游景点等。这些都是根据游客的订阅来统计客流量的,当然了这不是人工统计的。
据悉,国家旅游局下发《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》,要求各大景区核算出游客最大承载量,并制定相关游客流量控制预案。景区逐步推进旅游者流量监测常态化。景区应结合国家、地方和行业已颁布的相关法规、政策、标准,采用定量与定性、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方法核定最大承载量。
景区要合理分配游憩用地、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用地和旅游管理用地等。将旅游者人均占路长度、人均占地面积等控制在合理范围内,并基于人文旅游资源或自然旅游资源不同的敏感度、旅游时段、旅游淡旺季等不同特性进行针对性控制。还要联合交通与公安部门,对通往景区的外围道路入口和主要集散中心(地)进行流量监控,在景区外部进行引导、分流和截流。
由此可见,为防止拥挤踩踏事件发生,高峰期限流有利于维持安全秩序。同时要要实现人流管控,要依靠景区客流统计,在使用区域安装客流统计设备,精准的统计入口实时客流进出人数。这样不仅能根据数据的对比来预测未来客流数据,降低景区承载量,而且根据客流的变化,有效分配安保人员、维护人员,对流量比较大的区域采取预防突发事件的措施,并可实施观察景区当前的实际人数等,从而更好的管理景区。
综上所述,提高客流统计水平是解决景区人满为患、提升景区旅游舒适指数的有效途径之一,因此要把控好景区客流量。